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手機鏡頭下處處商機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這個詞語,對於本地用家較為陌生。其實,這項技術早已有超過十五年歷史,但直至今天,隨智能手機配備了高質素的顯示屏和鏡頭,再配合AGPS、電子羅盤及方向感應器等規格,才能提供到實質的用途。


圖:Nuthon IT 董事杜振康﹝左﹞早前在英國特許市務學會(香港)會長邵信明先生﹝右﹞手上接過由學會與香港無線科技商會合辦的最佳無間斷網絡(數碼媒體營銷計劃)的兩個獎項。

市調機構Juniper Research在「二零一零年無線通訊產業十大預測」報告上指出,未來的智能手機,都將擁有AR功能。另一市調機構ABI Research則估計,AR技術發展至二零一四年,將可帶來超過三點五億美元的商機。市場對於這種將虛擬帶進實際環境的技術,紛紛投以高度的期望。

所謂擴增實境,其實是將虛擬與現實結合。舉例如透過定位功能,可在附鏡頭的智能手機上,即時顯示與實際環境相關的各項資訊。其實,在海外地區,AR已被廣泛應用在不同領域當中,如餐廳的虛擬菜單、建築物的室內設計、博物館導覽、遊戲等,例子不勝枚舉。香港的步伐,相比之下顯得較為緩慢,而帶頭推出的,便是Nuthon IT Solutions Ltd的「行Guide」手機應用程式。

該公司董事杜振康(Leo)在介紹「行Guide」的用法時表示:「程式運用了AR技術,配合智能手機的GPS定位系統,用家只須舉起手機鏡頭,便會顯示附近的銀行、自動櫃員機、油站、停車場、投注站的位置,以及鄰近的商舖、酒吧、Cafe的資料及優惠情報,部分優惠更可以即時用手機下載使用。」

目前「行Guide」主要支援iPhone及Windows Mobile手機平台。Leo表示,未來將加速在Android上的發展。Leo指出,每個平台的用家,都有不同的使用習慣,Windows Mobile多數是商業上的應用,如電郵功能等;iPhone用家除了重生活資訊,亦喜歡玩遊戲,但總括而言,資訊性的應用,在不同平台都受歡迎。

由於程式的應用,緊貼本地用家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屬免費軟件,因此推出不久,旋即被列入iPhone首一百位之內,並成為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的熱門產品,同時在不久前,更榮獲「二零零九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無間斷網絡(數碼媒體營銷計畫)優異證書」、最佳無間斷網絡優異證書(傑出智能手機—數碼媒體營銷計畫),以及Windows Phone創意軟件及遊戲設計比賽冠軍等多個獎項。

Leo形容,獲獎意義重大,讓他們感到多個月以來的辛苦沒有白費,而且成果能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認同,對公司往後的發展,有很大的支持。他更指出,AR技術的市場潛力極高,「行Guide」只提供了很初步的功能,不過他相信,隨日後手機處理能力的提升,技術將會有更強大的發展。

筆者認為,如能發揮充足的想像力,AR在導航、遊戲、廣告上的應用,可說是無限的。透過虛實的結合,除了帶給使用者實際的價值,同時亦開啟了嶄新的商業服務模式。IKEA在海外已透過AR介紹新的家具;日本電通也開發出iButterfly作為企業宣傳,只要像捕蟲網般揮舞iPhone,就可以捕捉鏡頭前的虛擬蝴蝶;更有人將AR技術應用到模擬衣飾配搭、髮型美容等層面。

接下來,除了寄望手機效能和價格上的調整,另一方面,也得看看哪家公司能夠搶佔先機,開發出與別不同的Killer Application。

作者: Ken Fong
原文刊載於 2010年3月19日 第227期 《資本一週》Capital Weekly 內之《數碼健談》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內容是王者 用戶體驗為優先

提出「長尾理論」的作者Chris Anderson,去年在其新書《Free》內,提出「免費」經濟學的理念,更認為它是數位化網絡時代的商業未來。

該理念不僅惹來極大爭議,更有人質疑,作者既然主張「甚麼都是免費」的策略,為何新書仍需要賣錢?為了身體力行,作者最終也宣布,《Free》的電子書版本,在限定時間內變成真正的「免費」。結果,消息發放不夠一天,便已綠得二萬二千八百次的收看率。


圖:流動出版平台XPS的成功,令Erwin(中)對流動應用業務的前景更具信心,更辭去上市公司CEO一職,全力投入個人事業。

這「真人真事」所引伸的,是現時傳統媒體如報紙或雜誌,都走向電子化大方向的同時,在收益及讀者人數的取捨之間,業界應如何制定服務與內容的收費模式?

回溯本港,Xtown Mobile Limited去年夏季就為印刷媒體推出了Mobile Publishing System(XPS),一套適用於大部分智能手機的流動出版平台,更憑此奪得「二零零九香港資訊科技?:最佳無間斷網絡大獎」、流動企業應用金獎及優異證書(傑出智能手機—流動企業應用方案)三項殊榮。該公司主席黃岳永(Erwin)誠言,這是基於用戶的體驗(User Experience)而觸發的靈感。

以其中「蘋果日報隨身版」為例,自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三十萬人下載,用戶每日平均瀏覽六段影片,流動數據使用量約每日五十MB。Erwin更打趣指,以往流動數據費用不設上限,許多時用戶都被迫「就住用」,內容供應商亦不敢擺放大幅圖片,多數以文字交代;幸而現時許多手機服務供應商都設有流動數據上限收費,即使超過本身服務計畫限額,繳交的月費亦不至於「天文數字」。

Erwin稱:「手機界無疑已進入Smartphone年代,加上輕觸式介面,給用戶帶來了不同的操作體驗。」他認為,用戶的體驗非常重要,要讓他們用過一次之後,再次使用,才算是成功。圖示新聞的模式,可讓用家在搭車、閒餘時瀏覽,充分發揮大屏幕智能手機和3G流動網絡的好處。

他透露,下一步將會考慮加入互動元素,如有可能用戶在看畢新聞後,可連繫到Facebook等平台發表自己的意見,又或者在介紹新食肆的報道上,用家可直接點擊撥打查詢電話等不同用途。

「以往我們說『Content is King(內容至為重要)』,但現在愈來愈多好的內容都是免費的,作為內容供應商,要如何才能獲利?」他認為,業界應該是時候進入另一種嶄新的思維,重新考慮內容發放的機制(Delivery Mechanism)。例如iTunes推出用一美元下載歌曲的模式,對用戶來說不覺「肉痛」,也總好過提心吊膽非法下載;又或者有內容供應商會採用一種VIP制度,入會、繳會費才可使用或瀏覽全部內容;也有如近期大熱的KKBox,只需繳付一個月費,便可串流下載過百萬首歌曲。Erwin認為,這些例子對於業界都別具參考價值。

筆者認為,免費的內容固然能吸納大量用戶群,但若能帶給用戶更方便、更全面的體驗,即使要酌量收費,用戶也會願意支付,而相信這也會是媒體未來的商業模式。

作者: Ken Fong
原文刊載於 2010年3月5日 第225期 《資本一週》Capital Weekly 內之《數碼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