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從「美國發明家大賽」看香港的資訊科技獎項

06年以前,香港沒有一個统一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項,各個有關組織各自舉行不同的比賽。根據職業訓練局2006的報告,香港只有6萬多人從事資訊科技業,但筆者知道有關的學會或商會組織多少都有二三十個,每年各自舉行大大小小的獎項也多達十數個,可知對資源,如參賽者、評判員、贊助商等之爭奪是何等激烈。但更大的問題相信是此等比賽的認知度及認受性。不但普羅大眾不知道有這麼多的IT比賽,相信連業界都搞不清其中的分別。

不知是因為有關官員知道問題所在,又或對每年過多贊助的索求及出席太多有關活動感到吃不消,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於二零零六年主動協調業界不同的組織、專業團體和學術界,希望成立一個大型、並獲國際認同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獎項。 經過各方努力,第一界「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終於在二零零六年正式成立。

要稱贊政府在促成上述比賽的同時,並沒有把民間的成果据為己有。歷史比較長而有一定支持度的業界原有獎項被歸納在不同類別當中。如香港電腦學會的「訊科技卓越成就獎」變成「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電子商務大獎」,香港無線科技商會的「傑出無線科技大獎」也變成「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無線科技大獎」等。整個「2006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分別由六個業界組織負責主辦的七個不同獎項類別。由於得到業界的熱烈支持,比賽成功吸引超過三百名來自不同界別的參賽者。 這樣的改進在減少資源的損耗,促進業界的團結,鼓勵本地從業員開發創新,提升業界在香港及國際的專業形象上都跨出了一大步。

07年的獎項在原有的基礎上作出改良。由於「互聯網」及「無線網絡」的滙流,「無線科技大獎」改為「最佳無間斷網絡獎」。另外的七個類別計有最佳商業系統、最佳數碼娛樂、最佳數碼共融、最佳創新及研究、最佳生活時尚及最佳公共服務應用。每個類別均設有一個大獎以表彰其中表現最傑出的參賽者,而最終評審委員會再從七個類別的優勝者中甄選出在該年度表現最優秀的參賽者,頒發予「全年大獎」。

雖則有了改進,但筆者覺得無論參賽人數、觀眾人數以至獎項對推動香港整體資訊科技及創意經濟的發展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間。由於政府從來對「資訊科技」及「創意經濟」的推動沒有一個持續而宏觀的政策,而獎項從一開始亦偏向滿足資訊科技界的訴求,未能以用家角度出發,容易做成觀眾基礎狹窄,民間回響不大的問題。科研從來不是香港的強項,要改進亦非短時間可以做到。但香港賴以蜚聲國際的金融、商貿,旅遊及零售業,若能佩合良好的科技應用,定能提高企業的營運效率,維持競爭力並加強產業在環球的競爭優勢。更可透過科技推動創新的商業意念,為產業「在全球一體化」的競爭下闖出一片藍海新世界。 因此今界無線科技商會首次與英國特許市務學會(香港) 合作,在最佳「無間斷網絡獎」組別中加入全新的「數碼媒體營銷計劃」,籍此提倡數碼流動科技在各行業市場推廣上的應用。它的出發點在於表揚科技的行業應用,而不再局限於提倡技術或科技產品的研發。只有在各行業中播下資訊科技的種子,它才能使大家透過親身的使用,明白資訊科技在加强競爭力及達至創新的重要性。

但改進足夠嗎?當然不夠!看看美國廣播公司的「美國發明家大賽」,它吸引了過萬的參賽者。經評判選出最後9人,然後每人給予50000美元去發展產品及推廣計劃。再從其中選出3個最好的給公眾投票。 冠軍除可獲得100萬美元外,其產品亦會被製造及在零售商出售。數個月的比賽過程都由電視播出,當中充滿娛樂性及啟發力,吸引了無數的觀眾,雖然當中也有不少瘋狂與荒謬的想法。從參賽人數,收視率及廣告收入,都証明了它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比賽。喜歡偶像,就是美國人的夢想,透過一個創造家,發明家的真人show,使一個沉悶的比賽變成大家都追看的電視節目,使一個孤芳自賞的獎項變成一個全民參與的事項。它不獨可以由廣告收入支持一個大形的比賽活動,更可透過電視教育,使企業家冒險與創新的精神得以不知不覺地植入民間,植入下一代的心中。這些優點都不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嗎?


圖1: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設立了七個獎項類別以表揚參賽者在不同範疇的卓越成就。每個獎項由相關的業界組織負責主辦

作者: 方健僑

原文刊載於 Capital Weekly《資本一週》- 數碼健談 2007年8月30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