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善用「商業智能」工具 落實策略績效管理

去年Oracle以33億美元收購Hyperion Solutions、IBM以50億美元收購Cognos、 SAP又以68億美元收購Business Objects,商業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BI) 技術成為 IT 界巨頭爭相併購的對象,而商業智能一詞亦在世界各大企業中大行其道。


圖 : 「商業智能」將會是企業不可或缺的資訊科技應用

商業智能其實早於1989已由 BI之父Howard Dresner所提出,代表可協助企業決策之技術及工具的統稱。多年來,經歷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商業智能也由過去單純的報表轉變為各種可支援即時分析及企業商業決策之不同形式的產品。

以往企業經營者僅可透過各自獨立的系統資料觀看局部的問題與現象,實在難以整合各系統的營運報表與數據,擬出完整的策略規劃。透過商業智能系統,以往各個獨立系統的資訊,包括由客戶關係管理 (CRM)、企業資源規劃 (ERP)、供應鏈管理(SCM)或是其他的資訊系統所產生的資料數據,會透過擷取資料、轉換資料、傳送資料 (Extract Transform Load,ETL) 到資料倉儲 (Data Warehouse)。整合後的資料,企業才能利用各類的資料分析技術、工具,如報表 (Reporting)、線上即時分析 (OLAP)、資料探勘 (Data mining)、統計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來獲得可用的資訊,以應用於銷售、推廣、財務、人力資源、生產、研發等各個層面的決策支援。

透過商業智能系統的導入,原本各個獨立系統的資訊可以整合在同一套分析平台,企業可更快地洞悉客戶的需求與合作夥伴的關係,搭配上績效衡量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可使管運的問題更快浮現,更可透過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進行全面性企業績效問題的檢視並根據問題調整企業的策略方向。

平衡計分卡亦是商業智能之所以興起的背後其中一個最重要因素。平衡計分卡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羅伯‧柯普朗 (Robert Kaplan) 與諾朗頓研究最高執行長大衛‧諾頓 (David Norton) 於1992年提出。他們根據數家長年績效表現突出的企業,經過反覆的分析探討,從中發掘出其成功的經營之道,進而歸納出可以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及落實策略績效的管理工具。此工具可以將公司之策略,透過財務 (Financial) 、顧客 (Customer) 、內部流程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及學習與成長 (Learning and Growth) 等四個方向來檢視公司。 每一方向皆包括了策略目標、行動計劃及衡量指標等三大部分。

平衡計分卡之所以日趨廣泛應用,是企業意識到商業策略與執行力的重要性。一家公司就算很有策略,若無法量化及衡量,也就無法管理;美國《FORTUNE》雜誌的數字表示一千大企業中已有55%以上實施平衡計分卡;也有超過半數的企業採用它做為企業內績效評估工具。

平衡計分卡雖然為公司提供具體策略目標與衡量指標。然而,實施平衡計分卡的一大問題在於「資料」。若無足夠精細及高質素的資料,設計與推行就會流於粗造,導致無法有效衡量企業經營的效績。商業智能系統在其整合了的企業資訊平台上,為平衡計分卡提供了所需的資料,而佩合其中的分析工具與資料探勘技術,更可使平衡計分卡的運作自動化。商業智能系統可以輕易滿足企業不斷改變的需求,是企業平衡計分卡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更在全球一體化及電子化的營商環境中,扮演重要競爭的利器。所以採用平衡計分卡的策略架構,結合商業智能的衡量指標,將會是未來企業經營的規範。

作者: Ken Fong
原文刊載於 2008年4月26日 第128期 《資本一週》Capital Weekly 內之《數碼健談》

0 Comments: